English

曲格平谈水灾之后的生态建设

1998-10-13 来源:光明日报 林 英 我有话说

在战胜了百年不遇的大水灾后,如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灾区重建方针,搞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日前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谈了他的几点建议。

他认为,搞好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按照自然规律,做好国土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有效使用。长时间以来,我们对这方面重视不够,有很多惨痛教训值得记取。比如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围湖造田、毁林垦荒。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破坏严重,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今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与沿江流域生态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北省围场县过去种粮就种到了山顶,一场大雨把山上山下的庄稼都冲垮。生态环境恶劣,农业收成很低,人民生活贫困。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在森林覆盖率已达42%。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耕地减少了,但粮食产量却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这说明,按照科学办事,事业就发展,人民就得到实惠;反之,违背自然规律,不按科学办事,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严厉惩罚和报复。

曲格平认为,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与人口太多有密切关系。人多了要有事做有饭吃,于是出现了人与湖争地。致使湖泊蓄水面积大大减少,仅洞庭湖、鄱阳湖和江汉湖群,40多年来由于被围垦,蓄水能力丧失了350亿立方米以上。这是今年这个地区洪水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控制人口,特别是控制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人口,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措施。

目前长江流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数以亿计。出路何在?扩大种粮种田是一条出路。但是,可供开采的农田有限,这条路往往导致毁林开垦,围湖造田,从而加剧水土流失,造成生态进一步恶化。工业发展和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安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也有限。曲格平认为应当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统筹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生态建设。

曲格平分析说,在灾后生态建设中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第一,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国家给予一定投入开展“四荒”植树造林建设,可以解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群众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第二,水土流失是我国历史上遗留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现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扩大,这其中急需治理的面积有220万平方公里,而现在我们一年只治理3万平方公里,如果每年能治理5万平方公里,需要40至50年时间才能治理好,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中小流域治理是成功的措施。第三,我国沙漠有153万平方公里,现在仍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搞一些有特色的耐旱经济作物,发展沙产业,这样既可以治沙防沙,减轻灾害,又可以发展农村经济。总之,国家实施大规模生态建设计划,既是安置劳动力的积极出路,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河山面貌,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